文化

移民英國有乜搞作 – 開咖啡店

咖啡店這個行業,在近年一片經濟不景,零售業蕭條之聲下,卻能逆市而上,發展成市值十億英鎊的行業。專家估計,未來幾年還會穩定增長。自從16世紀咖啡豆在中東也門被發現之後,就持續風靡全世界,其中巴西為世界最大咖啡出產國,佔世界產量35%。咖啡豆有極高的保值能力,它是除了貴金屬以外,在期貨市場是最有貿易價值的貨品之一。 咖啡店經營的模式簡易,店內最重要的兩個位置是經理和咖啡師Barista,此外一兩位兼職負責清潔打掃,收拾杯碟枱櫈即可開張。英國行內出名的連鎖店如Cafe Nero 或Costa Coffee 對咖啡師所支付的時薪大約8鎊多,年薪大約18,000英鎊,店經理的薪金稍高,大約20,000多英鎊左右。近年咖啡店已成時尚,如雨後春筍,全國咖啡店的數目已近25000間,在同一條大街有3-4間在互相競爭的情況比比皆是,若初來乍到,想在這行業找份工作應不會困難。 「大衛叔叔,在英國開一間咖啡店要投資幾多資本先做到?」若你手頭上有些資本,想自己做老闆,卻不知如何入手,可以考慮買特約經營權。參考連鎖店Esquires Coffee的經營權售價是20,000鎊,搵舖、裝修、儀器、佈置、訓練等另需約180,000鎊,總投資約200,000鎊,即港幣約2,000,000元。 聽來不是一個小數目,但他們已經建立營運模式及管理系統,你只要簽字交款,他們就由無到有,安置妥善,你可翹埋雙手乖乖等做咖啡店老闆。注意另外會從每年營業額中收取約6%顧問費及2%廣告費。 同大家分享一個真實個案,一位清潔亞姐如何變成咖啡店老闆娘的故事可堪借鏡。開始的時候,故事主人翁 — 嘉嘉,為了生計應徵在Cafe Nero 由低層清潔執枱做起,一面觀察學習咖啡師的工作,回家後鑽研咖啡知識,上網觀摩冲咖啡和拉花藝術。數月後就如願升職擔任了咖啡師。嘉嘉勤奮態度,受到上司賞識,很快獲邀升任為店經理的工作。一年後嘉嘉轉往倫敦Putney大街一間獨立咖啡店工作。 新老闆放手嘉嘉管理,她首先改善咖啡品質貨源,從咖啡豆的選擇開始,跟着烘焙打磨,每一個步驟都一絲不苟。但老闆是一個因循守舊的人,不想投放資源,嘉嘉唯有自己買一部小小的烘焙機在家研究。咖啡店最常用的咖啡豆是Arabia 和Robusta。烘焙可分為輕、中和重三個程度,當中時間和溫度的掌控最為重要。要冲好一杯espresso,可全用Arabia或加入少許的Robusta 作調劑,對一位嚐飲咖啡的顧客來説是迥然不同的感受。 有危就有機,兩年後,咖啡店因股東內閧決定結業。嘉嘉把握機會,放膽和業主洽談租約,決定自己做老闆娘,盡地一煲。知道嘉嘉曾經是這間咖啡店的經理,業主對她蠻有信心,只額外收3個月的租金作為保證。年租3萬鎊,烘焙咖啡機14,000鎊,咖啡機12,000鎊,磨咖啡機2,500鎊。老闆娘曾在這間店舖工作了接近兩年,對於何處要添置,何處要改動、那些地方可以保留都瞭如指掌。粉飾一番後,又再添置器材和枱櫈,總投資大約70,000多鎊。 有了之前的工作經驗,嘉嘉憑着自己的眼光和經驗,對店裏的運作和銷售手法作了適當的調整,令咖啡店的營運操作順暢不少。 老闆娘細心策劃,將價錢定在略低於連鎖咖啡店以廣招睞。咖啡店雖然主打咖啡,卻不能只偏重賣咖啡。咖啡的銷售約佔總營業額的五成,其餘的收入要靠賣蛋糕、餅乾及薯片等副産品,可説極為重要。此外,咖啡外賣亦要兼顧,因為堂食極耗費資源,一杯咖啡客人可以坐上一兩個鐘,免費使用店內提供的WiFi,和朋友談天說地,遠不如外賣的快靚正,貨如輪轉,客似雲來。 老闆娘從開業短短兩個月內業績就翻了兩翻,已超過舊公司未結業前的水平。咖啡店可提供穩定的現金流,如果你有意開咖啡店,再加入特色賣點,能烘焙出色好味的咖啡,是完全不愁沒有知音人,在英國也是一門很安全的生意。 原文章刊登於【英倫的天空@iM網欄】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2722338/%E3%80%90%E8%8B%B1%E5%80%AB%E7%9A%84%E5%A4%A9%E7%A9%BA-iM%E7%B6%B2%E6%AC%84%E3%80%91%E7%A7%BB%E6%B0%91%E8%8B%B1%E5%9C%8B%E6%9C%89%E4%B9%9C%E6%90%9E%E4%BD%9C%20-%20%E9%96%8B%E5%92%96%E5%95%A1%E5%BA%97?mtc=40001&srkw=iMoney%E8%8B%B1%E5%80%AB%E7%9A%84%E5%A4%A9%E7%A9%BA

英國必食創業之選——炸魚薯條店

「大衛叔叔,我手頭上有200萬現金,可以去英國打份工做番老本行,但有冇一些本小利大的行業,我都想試下自己創業。」 陳生在香港多年做廚師工作,現在BNO平權,大大減低移英門檻,陳太為想兩位孩子入英國政府學校,日日叫老公考慮移民,開展新生活。 香港人飄洋過海工作由來已久,澳洲,歐洲乃至英美各國,開舖創業、勤奮工作,愛拼才會贏。香港人鍾意食,今天我要推介的是炸魚薯條店。 炸魚薯條能夠在歡迎外國元首時大派用場,可算是英國國粹。營運炸魚薯條店需要三樣儀器,打薯仔機,切薯條機和炸魚用的爐。 打薯仔機是一部形似混凝土機的圓鼓型器材,將連皮的薯仔倒進去,翻翻滾滾後就會變成一個個去了皮的薯仔。跟着經過切薯仔機,一條條白中透黃的薯條就會產生了,切成的薯條需要泡在清水,一來是去掉表面的澱粉質,二來是避免氧化以致發黑。 炸魚的爐通常是一物三用,上層既是招呼客人包裹炸好的薯條魚塊的櫃枱,也是陳列貨品的保溫櫃,下層則是兩個炸爐,左邊是較新鮮的油用來炸薯條,右邊是舊一些的油專為炸魚或其他而用。 鱈魚(Cod)是炸魚的專用魚,因為肉質厚,炸起來外脆內嫩,口感極佳。有時有些魚店也提供魟魚(Skates) ,鰈魚(Plaices)或黑線鱈魚(Haddock)。一般魚的份量是7至8安士,大份的魚是11至12安士重,師傅一刀切,不能翻刀,所以經驗和準確程度十分重要,否則大小不均,一來影響聲譽,二來影響利潤,至為重要。 另一重要環節是炸漿,和傳統中國的酥炸生蠔或排骨的漿液沒大分別,只是濃稠度要掌握得好才有那麼香脆可口的感覺。通常炸一塊魚由生至熟要差不多20分鐘,一爐一次可放5-6塊,多了需要的時間會長些,也怕它們會左痴右痴,痴著了分開時會令㚈層的炸皮破損,會前功盡廢。   炸魚店最繁忙的時候是晚飯時間6點至8點,客人會突然間蜂擁而至,當幾個客人同時出現,每位order兩三塊炸魚的時候,炸爐是沒法子應付得來的。所以有聰明的老闆會在還未開始忙碌的時候已開始炸魚去應付將要來到的客人。 通常魚炸好後可放進上層的保溫爐,十來分鐘內魚的炸皮可以保存得很好,時間長了就開始軟化,沒了脆皮,便再不能銷售。 所以有時候炸漿就要調教得厚些,好讓炸皮在保温爐內保存得久一些。可惜世事沒兩存其美的,炸皮厚了就會影響口感,真是左右做人難。 通常一份魚連薯條的售價大約8至9鎊,毛利六成半至七成。若一間每周週意額2500鎊的炸魚薯條店,扣除成本,租,地稅,水電等,應有1000鎊多的利潤,是足夠一家四口生活的。而且這個生意額的工作量可以由兩人分擔,夫妻檔一齊上而不需要另外請人。 炸魚薯條的運作簡單,容易上手,轉手費不貴,可以找些下舖上居的,只需要幾十萬港幣就可成事,有意來英自力更生,做小老闆的不妨考慮,先好好練習,工多藝熟,在英謀生,有一技之長可就是最大的生活保障。   原文章刊登於【英倫的天空@iM網欄】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2760563/%E3%80%90%E8%8B%B1%E5%80%AB%E7%9A%84%E5%A4%A9%E7%A9%BA-iM%E7%B6%B2%E6%AC%84%E3%80%91%E8%8B%B1%E5%9C%8B%E5%BF%85%E9%A3%9F%E5%89%B5%E6%A5%AD%E4%B9%8B%E9%81%B8%E2%80%94%E2%80%94%E7%82%B8%E9%AD%9A%E8%96%AF%E6%A2%9D%E5%BA%97?mtc=40001&srkw=iMoney%E8%8B%B1%E5%80%AB%E7%9A%84%E5%A4%A9%E7%A9%BA  

在英國過不一樣的元宵

Photo Credit: website, mwtraveltalk 有同學一月頭到英國求學,學期剛開始便想家。我和他於倫敦的中式酒樓閑聊時,雖然他已塞得滿口是包點,但還是思鄉。農曆新年快來臨,想到這身處異鄉的孩子格外想家,我便與他分享我與家人在英國過的元宵節。 「英國聚集了很多華人,所以每到農曆新年都十分熱鬧。除了滿佈裝飾的倫敦唐人街外,英國亦有不少地方慶祝元宵節。掛滿燈籠的公園和派對裏擠滿了三五知己、家庭和戀人,一起在西方國度慶祝東方佳節。我在英國度過多個新年,發現近年的元宵節慶祝亦有所不同,更迎合時下年輕人的口味。 記得有一年前往修咸頓,見識到當地正宗的慶祝活動。參加者不但能夠製作自己的燈籠,亦能夠欣賞各式各樣表演。最令我印象深刻是經點亮的舞龍舞獅表演,比起傳統表演多了一份現代感,圍觀者更會亮起自己的手機和電筒助興,氣氛一絕。往年亦有朋友邀請我與家人到曼徹斯特一起賞燈過節,當地的燈籠佈置及節慶裝飾實在令人一見難忘。當地更請來中國的設計師製作多個不同款式的燈籠擺設,琳琅滿目,不輸香港的元宵節。 今年,元宵的慶祝比過往更多元化,例如遠在威特島的大型慶祝設有燈籠設計比賽和猜燈謎等活動;倫敦則有以燈籠作主題的音樂及燈光派對,為傳統加入新意。英國是個多元化的國家,剛到步的同學們無需擔心自己難以適應當地環境,相反應該好好享受在英國留學的時光,融入當地的生活,過不一樣的佳節。   留英的各位同學又打算如何度過你的元宵節呢? credit:YouTube Channel, Living Walks. #元宵節#英國#農曆新年   原文章刊登於巴士的報- 大衛叔叔的博客 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5759015-%E5%9C%A8%E8%8B%B1%E5%9C%8B%E9%81%8E%E4%B8%8D%E4%B8%80%E6%A8%A3%E7%9A%84%E5%85%83%E5%AE%B5

在英國的春夏花季

在英國的春夏花季 一位在英國就讀攝影的中學同學近日跟我交流有關攝影的心得,看到她説得頭頭是道,我不禁為一直努力報考英國中學的她感到欣慰。春天即將來臨,她希望拍攝花卉作為課堂研習題材,可是初來乍到,她並未熟悉這裏的環境,所以想向我咨詢有關資訊。我建議她以花語為題,國花為材,展現英國的歷史和文化精神。故此,我和她在Costa咖啡店簡略上了一課英國國花堂。 「英國」由四個地區組成,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爾蘭,各有屬於自己的國花。英格蘭的國花為高貴的玫瑰 (Rose),其中「都鐸玫瑰」更出現於皇室徽章、英國護照、硬幣、甚至軍隊制服上。其出處需要追溯到15世紀,兩大家族Lancaster與York的30年戰爭——「玫瑰戰爭」。戰爭以亨利七世和對方家族的女兒聯姻結束,英格蘭亦踏入「都鐸朝代 (House of Tudor)」,並把皇室徽章改為紅白的「都鐸玫瑰」以紀念這場戰爭。 Photo Credit: Epochtimes. (Thistle) 是蘇格蘭的代表。蘇格蘭民族於歷史巨輪中一直抵抗外族統治,而這滿是荊棘的紫色花卉正刻畫他們的堅毅,象徵他們頑強的生命力。於銀幣和勛章上出現的薊花,和玫瑰一樣,見證著戰爭的勝利,體現了「犯我者必受懲 (No one harms me without punishment)」的格言。傳説丹麥軍隊曾嘗試趁夜偷襲蘇格蘭,丹麥人不慎踩在薊花叢上,疼的大叫起來,嘈醒了蘇格蘭人,破壞了北歐人的大計,而薊花亦因保護了這片土地被奉為國花。 Photo Credit: Neil Coates 威爾斯的國花為黃水仙花Daffodil。每年的3月1日為聖大衛日,又是國慶日,威爾斯人會配戴黃水仙花或韮蔥,聖大衛是威爾斯的守護者。有説法指,聖大衛的追隨者在帶兵與薩克遜人作戰時,曾命令士兵在自己的頭盔上戴上韮蔥,以便區分。這種植物其後更出現在硬幣和衛兵帽徽上,顯示出黃水仙花和韮蔥的重要地位。同學問:「功勞在韮蔥喎!」對,但是愛美是天性吧!威爾斯語黃水仙花和韮蔥亦非常近似,故有此由來。 Photo Credit:Getty 又稱三葉草的酢槳草(Shamrock) 則是北愛爾蘭的國花。他們以畜牧業為主,而三葉草是最優良的牧草,因此人們認為這植物是天賜的「守護聖花」。三葉草比喻聖父,聖子,聖靈三為一體的概念。三葉草亦賦「愛國」之意語,其頑強生命力,既耐旱又耐寒,象徵著他們的民族精神。在愛爾蘭爭取獨立的長期奮戰中,親人皆會送三葉草給即將出戰的士兵,喻意他們平安歸來。大家留意童軍也是用三葉草做徽章呢! #英國 #文化 #花 原文章刊登於巴士的報- 大衛叔叔的博客 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5927508-%e5%9c%a8%e8%8b%b1%e5%9c%8b%e7%9a%84%e6%98%a5%e5%a4%8f%e8%8a%b1%e5%ad%a3

安坐家中睇大英 Dum Dum

隨著疫情的緩解,英國從今天 (6月1日) 開始,進一步放寬限制。解封措施實施後,英國人能夠參與不能超過六人的室外聚會、學生能夠復課、局部商店將有限度開放,而花園、公園和綠地等室外場所亦將陸續開放。 話雖如此,經此一疫,大家的生活模式都出現了前所未見的改變。於疫情期間,大家除了能夠在家裏訂購不同餐廳的外賣套餐外,歌劇、演唱會,甚至博物館 ,都能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觀看。其中,所有遊客到訪英國都必定參觀的大英博物館亦不例外,今天就讓我們介紹這個與Google 合作的博物館系列《The Museum Of The World》。 博物館參觀 以地區和時間分類,當中包括非洲館、美洲館、亞洲館、歐洲館 和大洋洲館。訪客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喜好觀看不同的展品,這個形式跟大英博物館的設計比較貼近。雖然訪客缺少了親臨博物館的真實感和樂趣,但網上形式為世界各地的人提供免費參觀的渠道,機會難得。 另外,展品詳情不但有文字解釋,也有語音解説,適合有不同需要的訪客。可是,以時間綫安排的參觀旅程並沒有尋找展品的功能,大家如果想要找《翻生侏羅館 Night At The Museum》裏面的 Dum Dum (HoaHakananai’a) 就可能要花點時間了。 大英博物館不但展品多元豐富,地方面積亦相當龐大,大家可能都需要幾天的時間才能把展品統統看完。新的網上博物館則能夠為訪客節省時間,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下,欣賞博物館内的藝術,聆聽遺跡訴説的故事。 有興趣的讀者快點點擊:https://britishmuseum.withgoogle.com/ 欣賞吧!

教你搭倫敦地鐵

倫敦地鐵是全球第一條地下鐵路,超過150年歷史。發展至今,倫敦市區內(倫敦劃分為6區)合共有14條地鐵線,270個地鐵站,每日流量達500萬人次。每條線都有自己的顏色作標記,就是車廂內也綴以同一色系,方便識認。比如說Victoria Line是粉藍的,它車廂內亦以粉藍色為主調。   (Tube Map) 倫敦地鐵有如蜘蛛網陣,覆蓋廣闊,貫通南北西東。Zone 1 為市中心地區,普遍較繁忙,物價亦普遍較高。Zone 2則圍繞Zone 1,亦算是市區,但或許不及Zone 1繁忙;Zone 3則圍繞Zone 2,如此類推,一環一環覆蓋倫敦。價格高低按區釐定,跨區越多自然就越貴。倫敦人必備一張Oyster card,功能等同香港的八達通一樣,車費會在每次乘搭時從Oyster card中扣款,亦會自動計算折扣,免卻不少煩惱。 但倫敦地鐵月台與香港的不同,要怎麼確保自己不會上錯車呢?首要是辨清哪一條線路,記好站名和確認換乘車站。入到站頭,最大學問就是分清方向,往左或右哪邊乘車。倫敦地鐵依東南西北釐定行駛方向,以Northbound北行、Southbound 南行、Eastbound東行和Westbound西行作區分指引。所以看地鐵圖就要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這個規律來決定目的地的方向。以由南貫通北的Northern Line為例,這條線沿途往北所經的站就是Northbound, 如果要去南面,就要坐Southbound。再多舉一個例子,Central Line行走東西,乘搭時就得辨清Eastbound和Westbound兩個相反方向。 (Station in Central Line)   車廂內有些時候可能看不到站頭顯示,如果有疑問,事前數一下站數也是保險佳法。還有英國地鐵的出口不叫“Exit”,  叫“Way Out”。倫敦地鐵歷史悠久,設計複雜,一個站內貫穿多條線路,在站裡迷途殊不誇張,所以下站後一定要緊緊跟隨Way Out標誌,轉線的話,就得看清地鐵線和顏色依指示走。 眾多車站之中,倫敦有幾個主要轉乘站(倫敦的「金鐘站」)。例如 King’s Cross 站可轉乘火車去劍橋(Cambridge)、約克(York)、愛丁堡(Edinburgh);Paddington 站可轉乘火車去巴斯(Bath)、牛津(Oxford) 或乘「機場快線」(Heathrow Express) 十分鐘到達希斯洛機場;而 Waterloo 站則可轉乘火車達曼徹斯特(Manchester),可輕鬆橫跨英國各大城市。    (King’s Cross Station)   遊倫敦,坐地鐵可以說是必然選擇,方便、快捷、四通八達。但也不能大安旨意依賴她!倫敦經常間歇性罷工,因此必須抓緊當地交通訊息,一心預好時間出門乘地鐵,去到某站可能發現此站按章關閉,不得其門而入而誤事。因此大家記得做足兩手準備,才能暢遊倫敦!   原文章刊登於巴士的大報衛叔叔的博客 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6928332-教你搭倫敦地鐵

炎熱英國下的疫情生活

踏入英國的夏季,雖然早晚都會清涼些,但正午時段也非常炎熱,氣溫有時高達攝氏30度,很多英國的家庭都沒有冷氣空調設備;怕熱的朋友們就要捱過這兩個月的天氣。   陸續很多透過BNO到步的家長朋友們開始在英探索新生活,在找到自己的夢想住屋後;通常第一件事就是買番架私家車。的確,英國不如香港交通方便;如果有車日常生活方便多;樂趣也多。在過去的假日,家長們已經急不及待駛車帶孩子去海邊小鎮遊玩吹吹風;或是在海灘暢泳;看到一些剛到步的學生們已經融入本地教學生活;個個都話鍾意返學校,認識來自不同種族的英國同學們,特別在倫敦;可以講是全球數一數二最多元文化的城市。   「大衞叔叔,我地就快過來英國;依家疫情如何?」 英國的疫情是有點反反覆覆。剛剛這星期全英錄得單日超過11000 宗新增確診個案;是近四個月的新高。歸納原因,除了在於印度的 delta 變種病毒外,也由於英國很多人已打了疫苗, 所以掉以輕心, 加上愛自由不愛束縛的天性,很多英國人已經在公共場所不戴口罩,而年青人感染病毒後未有太大的病徵, 卻把病毒傳染給其他人,種種因素令確診人數急升,相信這波疫情的高峰期仍未到。所以我建議當前急務,如果大家決定來英,最好在香港先接種疫苗,增加自己的保護能力,保命緊要,大家切記。   大家已經來到英國又未打疫苗針,可以點做呢?好簡單,先去申請一個國民醫療號碼,呢個號碼就係一世跟住你,有咗依個NHS 號碼,你就可以打電話119直接聯絡,有專人回覆你,幫你搵就近嘅接種疫苗中心預約時間。 英國而家打疫苗係分年齡優先處理,18 歲以下學生就暫時未有得打住。 依個疫情都會繼續改變緊大家的生活模式,雖然英國部分人們甚至給予羣眾壓力,要求英國政府立法給員工自由選擇在家或辦公室工作;政府亦計劃進行公衆諮詢,不過首相約翰遜已經醒目地給大家心理準備,透露希望大家未來數星期重返正軌,回公司工作,一眾返工一族可有點點失落感吧! 原文章刊登於巴士的報- 大衛叔叔的博客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2999221/%E3%80%90%E8%8B%B1%E5%80%AB%E7%9A%84%E5%A4%A9%E7%A9%BA-iM%E7%B6%B2%E6%AC%84%E3%80%91Surrey%E7%9A%84%E6%B3%A8%E7%9B%AE%E5%9F%8E%E9%8E%AE%20Guildford%20%E4%BB%A4%E4%BA%BA%E7%95%99%E6%88%80  

香港新移民潮 英國八方支援

香港人移民英國的快車已經啟動,跟據英國內政部的數據顯示,BNO移民簽證接受申請後首三個月,英國已收到34300個家庭的申請表,此數字還未計過去數月日漸增多用LOTR方法的移英家庭。 英國的房屋及社區大臣羅拔祖域Robert Jenrick表示,若這個趨勢延續,在未來一年利用這BNO visa的香港移民人數將會遠遠超過原本英國政府預算的數字。這樣龐大量的新移民,將會對英國的房屋,教育,醫療,以及社區福利等造成一定程度的壓力。 香港新移民抵步後最急切的需要就是租或買樓房,替兒女找學校。在這方面羅拔祖域已表示英國政府不會袖手旁觀,一定會對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援助;英國政府已在全國各地成立迎新組織以應對所需。對此,很多社區團體亦留意需求及支援。 曾在NHS任職多年的華心會主席區舜英深知英國的官潦作風和冗繁的體系,他謹慎歡迎英國政府的各項措施,但亦語重心長地指出香港人應有充裕準備,英國政府對本土居民的福利及服務支援已應接不暇,短期再要分薄資源來應付額外的需要定不勝負荷。他説華心會正密切關注事情的發展,以及對有需要的人士提供適切的協助。 赫尼Hackney 華人社區的Jabez Lam 亦十分關注這次BNO移民潮,他説估計過萬港人已登陸英國,待疫情放緩及暑假期間,這個移民潮更會加速。他特別關心新移民的學校申請及房屋租貸手續問題,他的社區組織已多次向政府部門反映事態,期望適當的政策能夠及時推出以免問題越發嚴重。 在英國租貸房屋,不僅要出示身分及入息證明,還要有過往工作紀錄, 甚至第三者擔保;這對新來的香港移民十分不公平,因為他們舉家遷移,工作還未找到,何來入息證明,更遑論過往紀錄。在這情況下,香港租客被迫要繳付半年或以上的租金,有時在一些熱門地區,競爭激烈,有多個租客下標競爭同一個樓盤時,我們香港的客戶甚至要提出先付一年租金以作競爭籌碼。 這年英國受疫情影響,很多大公司都改變工作形式,讓員工在家中網上工作,一年下來,發覺工作效率影響不大,而節省在交通,辦公室資源等等的效益顯著,所以六四分帳成很多公司的長遠策略(有些甚至計劃八二分)即是60%在家工作,40%辦公室工作。這樣令到很多原本在城中租貸的家庭轉到城郊找地方租。以二千英鎊月租為例,在城中只能租住兩房的公寓,而在城郊就升級至三房有花園的房子。這個現象對香港移民家庭想在城郊找便宜一點屋租造成十分不良的競爭。想想要先繳付一年每月二千鎊的房租,那是二萬四千英鎊,大約廿十五萬港元,那確是開支不菲。 除了租貸問題外,很多慈善團體或教會機構都對此次移民潮各有關注和措施。倫敦中華基督教會的陳冠志傳道表示教會成立關注小組,由各方面的專業人士組成,提供法律,房屋,教育,稅務,以至尋找工作各方面的協助。 而西人教會亦不甘後人,最少已有超過五百間教會組織迎接大量香港移民。自從Windrush移民(加勒比海牙買加英屬稙民地後裔)的醜聞爆發後,英國內政部對今次BNO visa 審批顯得小心翼翼,惟恐稍有不慎留下刻薄寡恩的惡名。香港人受到各方支援,再加上港人靈活勤奮的態度,自是很快會適應新環境,建立家園。   原文章刊登於【英倫的天空@iM網欄】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2976503/%E3%80%90%E8%8B%B1%E5%80%AB%E7%9A%84%E5%A4%A9%E7%A9%BA-iM%E7%B6%B2%E6%AC%84%E3%80%91%E9%A6%99%E6%B8%AF%E6%96%B0%E7%A7%BB%E6%B0%91%E6%BD%AE%20%E8%8B%B1%E5%9C%8B%E5%85%AB%E6%96%B9%E6%94%AF%E6%8F%B4?mtc=40001&srkw=iMoney%E8%8B%B1%E5%80%AB%E7%9A%84%E5%A4%A9%E7%A9%BA